Saturday, October 13, 2012

給新手看的:如何開個美股戶口


朋友「猴子先生」與「青青小姐」不約而同問:「點樣開設美股戶口?」好,就為他們和各位寫寫這題目。

在香港,買美股其實比想像中簡單。



例如,各大銀行也有提供美股戶口服務,只要如同一般開戶手續,到各大分行查詢即可。

佣金收費方面,銀行當然所費不菲,例如首1000股收18美元,之後額外每股0.015美元。另外,亦會收取月費5美元。






第二個途徑便是證券行,假如你在銀行或證券行已經擁有港股戶口,當然最方便是向他們問問,有沒有兼營美股服務。

至於證券行的收費,有時不比銀行低,例如每股 0.03美元,但設最低收費每宗交易25美元,比起大銀行還要高。



另外,香港有一些本身來自美國,是專打美股市場的證券行。它們有時會採取劃一收費,不論交易金額,每次佣金一律收9.99美元,如果交易密而金額較大,這亦是可以選擇的渠道。



最後,近年就出現了一些極平收費的國際證券網站。在一個網上戶口,你可以同時買賣英、美、日、新加坡、港股等,佣金收費則平到你唔信,港股收費水平與香港證券行相若,而美股則是1000股收1美元!當然,它們的實際收費結構是頗為復雜,但個人經驗是,由於它們收得實在很平,所以基本上相差一角幾毛,你是不會太在意去計算的了,反正每次下單前,你都可以看到預計的收費。



但正是因為它們佣金上收得平,有時一些收費又會令新手客戶感到不滿,例如在一些特別的情況,多次改動未成交的單也會收費。這不似香港,基本上你在網上操作,即使改來改去,也不會額外收錢的。

買賣美股還有很多林林種種的收費,交易所費用、政府費用、增值稅等,基本上要買賣就不能避免。

無論是在哪裡開戶口,日後交易通常以網上進行為主。

在銀行、本地證券行和美股證券行開戶,感覺上是較方便的,因為有職員代辦手續。相反,在最後提到的網站,申請人要在網上自行填寫很多表格,不是複雜的,但要有耐性。在網站收到文件和確認後,便需要親身到這個網站的香港辦公室簽署文件。絕大部分時間,是沒有香港職員和你打交道,如有疑問,主要靠電郵與網站直接聯絡。

除了收費,當然要留意增值服務。銀行和本地證券行,除了基本報價和一些免費新聞外,可以提供的服務就不多。

至於美股證券行,是採用它們美國客戶的同一套平台,所以即時圖表、報價和新聞資訊都會勝過銀行和本地證券行。

而美股網站提供功能十分強大,但如前述,因為佣金收得平,很多服務是逐項收費,例如每月2-3 美元就可以看到美國股票即時報價,另外再多2-3美元又可以看到美國期貨報價,你有需要才申請使用。當然也有一些是免費的(當佣金達到某水平)。

說了那麼多,究竟我的建議是怎樣呢?

如果你像我一樣,一直習慣了網上交易,對於看上來較為複雜的介面沒有太大抗拒,不介意用英文電郵解釋自己遇到的問題,喜歡買賣多於一個地方的證券,而又涉足股票、期權、期貨等,美股網站是最好的,因為它的自主性最強。但它的學習曲線頗陡峭,一開始要自己摸索,甚至要有落錯單(!)、自己懵查查比人收多了錢(!)的準備。

如果,你在買賣上較為新手,銀行和本地證券行也許適合你,它起碼容許你開始下單買賣美股,而毋須理會太多支節。但你要解決一些問題,例如你想看看股價圖的話,便可能要參看如finance.yahoo.com , finance.google.com 這類網站。




如果,你是介乎兩者之間,美股證券行的服務便較合適。主要原因是,它的整個平台是以買賣美股開發,而且一直都是為美國投資者使用,所以你可以從中全面了解到買賣美股的環境,到你熟習到一定程度後,升級至使用美股網站也會容易一些。

Wednesday, October 10, 2012

睇實孳息曲線 必定無衰


為什麼投資界常常談到「孳息曲線」yield curve呢?這便要由債券開始談起。國家政府、地方政府或私人企業發行債券,投資者願意借錢給它們的話便會買入債券,然後收息。如果其他因素一樣,借款期愈長,息率(yield)應該愈高。美國30年國債Treasury Bonds現在的yield是2.97%,5年的是0.67%,可見30年的較高。如果把不同年期的yield以線段連起來,便是yield curve,如圖。



投資者往往關心,不同年期之間的yield是收窄或是擴闊。例如,現在,5年/30年的美國國債息差便是 -2.3%。一個月前,30年的yield是2.70%,5年的是0.62%,息差是-2.08%。換言之,這一個月以來,息差是擴大了。

有些研究指出,息差收窄(例如長短期息差近乎0,甚至由負數升為正數)與股市大幅下挫有很大關連。

美國現在把短期息率壓至近乎0的水平,日後一旦開始加息,則息差便很大機會收窄。

另外,通脹預期也會對yield有影響,尤其較長期的債券。如果一般人預期通脹上升,要吸引它們將資金鎖定在30年的債券,日後所得利息卻很可能損失購買力的話,債券提供的yield也需要相應提高(亦等於債券以較平的價格吸引投資者。)

相反,沒有什麼通脹,或者其他投資風險太大,投資者便會買入債券,起碼有息可收,那麼債券價格會被搶高,亦即yield下跌。


Maturity Yield Last Month
3 Month 0.08 0.08
6 Month 0.12 0.12
2 Year 0.25 0.23
3 Year 0.34 0.31
5 Year 0.67 0.62
10 Year 1.74 1.59
30 Year 2.97 2.70

Tuesday, October 9, 2012

教你用分散投資賺更多

事到如今,如果投資者還是繼續只懂用股票做投資組合,真是無話可說的蠢。

至少,他們可以用債券和商品平衡風險,而同時爭取更好的回報,尤其股市整體表現不濟,要挑選識得升的股票就更加難了。有些人以為債券一定是悶,其實近年債券的波幅絕對唔細,而商品一樣咁多上落機會,做好資產分配,無論在任何宏觀經濟環境,咁至少組合內總有些識得升的資產,絕對好過一手都係潛水的廢股。

當然,投資組合分散,想扑中一鋪食大茶飯亦會機會微左,但有幾多人真係咁好彩或眼光呢,與其係咁,不如做資產分配更實際。

再進一步,如果睇得到大趨勢,從而調節組合內唔同資產的比例,例如經濟好當然可以落重飛買股票,高通脹就買商品保值等等策略。

以目前的市況來說,不妨從以下的基本組合分配開始,按個人需要調節:

基本版:
現金 10%
債券 40%
石油 10%
股票 35%

===
進階版

現金(高息貸幣) 15%
short美金 8%

long 石油 8%
long 白金 8%
short 黃金 8%

債券    15%

Long消費股 8%
Long保健股 8%
Long房地產股 8%
Short原料股 8%
Short工業股 8%

有了這個方向,之後便可以挑選合適的投資工具配合買賣。



Monday, October 8, 2012

買油 沽金 買白金 沽金 銀莫沾手


QE無極限推出,美國開動印鈔機,銀紙供應要幾多有幾多,美元不再值錢,以美元計價的資產,其價格是人為抬高了。

不過,自古以來黃金都可以當錢使,是故投資界喜歡以金價比較其他資產的價格,包括石油、銀、白金,這樣便不怕受到貨幣升跌影響。

目前,金價每盎司1781美元,油價每桶90美元,換言之,油價每桶等於0.05盎司金。這水平是高是低呢?

在過去幾十年,油金比率介乎0.04至0.16,平均在0.075水平。所以用金價計,油價現價屬於低於歷史水平,有頗大的上升空間,或曰「買油沽金」,博取以美元計的油價升幅快過金價,也可以是油價跌幅少於金價。


至於銀價,現約為34.51美元,所以換算為金價計,銀價即等於0.019盎司金。自1980年代,銀價通常介乎0.01-0.02水平。所以,銀價現在似乎頗高,不過值得留意的是,在不久之前的2011年,銀價試過由20美元升至近50美元,令銀金比率突破了0.02水平,最高接近0.03。銀金比率會否再一次突破0.02,還是回落至歷史低位的0.01,暫時難以判斷。


最後,不妨分析白金價與金價的關係。自70年代,兩者價格比率介乎1至2倍。由於提煉白金成本比黃金高,所以白金很少跌得低過金,反而最高試過是金價的兩倍(在2000年-2008年有數段時間)。目前,白金價是1702美元,基本上與金價相同,是故,買白金沽金是個不錯的策略。


Sunday, October 7, 2012

荒謬的觀點 在大熊市之中的四年牛市


假如你要向其他人解釋,我們現在正處於熊市,相信即使你露出一副胡囧囧式「你聽我解釋先啦!」的表情,對方就算不表示你腦筋有毛病,也會完全無視這個「荒謬的觀點」。

SP500由2009年3月690點,升了近4年至2012年10月1460點,是強而有力的證據,證明現在是牛市......或者不是。

2000年經濟泡沫爆破,當時經調整後的PE達45倍之高。沒有任何的實際經濟可以支持如此高的市盈率。結果股票市場用了12年時間,到了今天,讓PE慢慢回落到20-25倍的合理水平。

說到這裡,重點來了。沒有牛市是從20-25倍PE起步的。現在是低通脹、低利率的年代,20倍PE估值合理,如果通脹沒有改變的話,PE大概會在此水平上上落落。

通脹周期由低通脹開始,然後隨著貨幣供應增加,通脹上升rising inflation。當政府認為通脹過了界,便推出各項措施,讓通脹從高位回落disinflation。如果通脹一直下跌,便會出現通縮deflation。如當在通縮期內,通脹上升的話,便叫reflation。

PE是跟通脹方向和水平走。高通脹和通縮會使PE下跌,穩定通脹則使PE上升。

所以,如果目前通脹出現變化,現在處於冬眠的大熊,肯定會再次活躍,屆時,如果PE有機會跌到去5-10倍的話,便是真正的熊去牛來。

在超級大熊市,間中有3-4年的牛市反彈是不出奇的。只是,始終不要忘記,沒有低於平均的估值水平,便沒有真正的牛市。將熊市當作牛市,可能會帶來很可怕的後果。

Friday, October 5, 2012

雙低市況以債為先


投資市場進入第四季,如何為QE3作策略部署是投資者的首要關心事項。


消息公布後,股市曾經興奮了一陣,但今後還是要從經濟復蘇決定股價向北還是向南走。

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ECD)預測,美國今年經濟預測下調0.1個百分點至增長2.3%;德國今年經濟預測下調0.4個百分點至增長0.8%;法國今年經濟預測下調0.5個百分點至僅增長0.1%。此外,英國今年經濟預測由原先增長0.5%降至萎縮0.7%。相反,日本今年經濟預測由原先增長2%,上調至增長2.2%。同時,預測G7今年經濟增長1.4%。

結論:環球經濟增長緩慢

通脹上,美國勞工部公布,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按月上漲0.6%,較市場預期之上漲0.5%為高;核心CPI按月上漲0.1%,較市場預期之上漲0.2%為低。按年比較,8月CPI升1.7%,符合市場預期;核心CPI較按年升1.9%,市場預期為升2%。美國8月份CPI上漲,約80%的因素是因汽油價格上漲。

結論:隨著汽油價格回落,通脹回落。經濟處於低通脹期。

在低增長低通脹的兩大前提下,投資者只能採取相對保守策略,可行策略的包括:

1)當經濟數據變差,市場反應過敏,把握趁低吸納股票機會。
2)以債券建立投資組合核心
3)適量持有商品(如石油可對沖地緣風險,首選也)
4)適量持有防守股票,如消費、保健;避免持有原料、工業
5)房地產的表現將會較佳

歐洲情況繼續好不了那裡、壞不了那裡;至於中國相信暫時不會有大動作,直至政府換班為止。



Thursday, October 4, 2012

港股長假期後「例旺」


港股長假期後是否「例旺」?正所謂「講數有真相」,嘗試分析2012年至2012年9月28日的恒指。長假期的定義簡單的定為「兩個交易日之間最少有三天」,因為平常逢周六、周日不開市,中間隔了兩天,故以三天或上當作是長假期。當然,無市的原因很多,也不一定是假期,但就不在這次分析去討論。

量度方法亦很簡單,就是以假期前的收市價,比較假後的開市價,統計升跌幅百分比。

在未透露統計結果之前,先回顧一下,在過去十年,最勁的長假期後紅盤,是2009年1月29日,當時1月23日收報12578.6,1月29日開報13560.07,高開近千點,升幅7.8%。主要原因是假期出現多國政府再推出救市措施利好消息。




至於跌得最甘的一次,則是2008年9月16日,恒指裂口低開近千點。當時9月12日收報19352.9,9月16日開報18325.65,跌幅5.3%。主要原因是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海嘯。值得一提的是,恒指在其後兩日,即9月18日,曾經跌至16283.72,即從9月12日至當天,已經累計跌了3000點多,不過到了9月19日,又已經反彈回19327.73收市,「好像」什麼沒有發生,當然,期間的財富蒸發不計其數。

在過去約十年的數據,一共出現了67次長假期,其中有39次在假期後高開,佔58%。可以比較一下,在同期平日(包括平日和周五/下周一的「短假期」統計)的高開比例約為54%,顯示長假期後高開的機會稍高一些。

至於長假期後的波幅(以假期前的收市價,比較假後的開市價),其中位數是0.3%,相反,平日的中位數只有0.06%。這似乎再次反映了,長假期「例旺」也有一定的數字支持。


有人或會說,平日兩個交易日相距的時間,不同於長假期,為什麼仍然可以比較呢?這主要是考慮到,長假期雖然時間較多,但投資者同時也要眾合更多消息去決定開市的取向;而平日雖然只有約24-48小時的時間差距,但相對要考慮的消息量也會少些。


Tuesday, October 2, 2012

Monday, October 1, 2012

短炒突破訊號向下炒更好


前文「如何判斷整固後突破訊號」介紹了結合「5天/60天MTR比率」和Consolidation Index判斷突破的方法,並以AAPL進行測試,結果發現,1984年至2012年9月26日,一共發出了884次訊號,約8天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