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初初接觸技術分析的人,都覺得最難是計數部分。其實,更難的是如何理解數字背後的意思。例如今次我們嘗試分析「橫行」和「波幅」,那麼橫行的定義是什麼呢?在某些人看來正在橫行的股價,其他人或者覺得已經從高位下跌不少。如果我們說這隻股票的波幅正處於低水平,那麼是相對那個標準的「低」?現在,我們就逐一找出解決方案。
近年,多了香港股民開始認識用True Range(TR)和Average True Range(ATR)判斷波幅。這或多或少應該拜Way of the Turtle一書所賜,筆者多年前閱讀原著(中文譯本要過去好一段日子才出版,所以我一直強調要看英文投資參考書,這樣才可以快人一步),亦開始詳細了解ATR的不同用法。ATR在香港尚算新穎,但不少人只是拋書包,一知半解,令讀者白白錯失學習新事物的機會,甚是可惜。
無謂事說完,言歸正傳。今次的分析棄ATR不用,而改以Median True Range(Median即中位數)。首先,TR的定義十分簡單,以下三者中取最大的一個(只考慮絕對差值):
今日高低位差價
今日高位與昨日收市價差價
今日低位與昨日收市價差價
計算每日的TR後,便可以很簡單計出5
天的MTR值,和60天的MTR值。
5天MTR和60天MTR,分別代表了短線和中線的股價波幅。
然後計算比較兩者的「5天/60天MTR比率」,便可以知道相對較長線(60天),目前的波幅有幾高或幾低。數字愈高,代表波幅愈大。
下圖可以見到,不同的股價走勢,其對應的「5天/60天MTR比率」。
細心分析會發現一些有趣結論,例如在早段時該比率變化不大,但股價卻見慢慢上升。
之後,比率開始上升,股價的升幅亦開始加快。
然後,比率從高位回落,股價如預期般整固橫行。
最後,比率再次上升時,今次股價則明顯向下突破。
換句話說,單單從波幅的走勢,有時難以判斷股價橫行或即將出現突破。若單以此為買賣訊號,效果相信不會理想。
那麼,有沒有改善方法呢?回到基本步,「橫行」表示每日的股價有很多互相重叠的地方,成為了一個密集區。
想知道股價有多密集,最直接便是計算每日股價有多少是超出了昨天的股價範圍,有多少了是重叠了昨天的股價範圍。兩者相減,為方便稱呼,現將此差值定名為congestion difference(CD)。CD愈細,表示重叠愈多,亦即是一個真正的密集區。
視乎今天和昨天股價範圍的相對高低,計算CD的公式需要稍作修正,但基本概念不變。舉例說,若出現「內困日」(今天股價範圍完全處於昨天股價範圍之內),CD便是0。
然後,把過去5天的CD加起來,便可以判斷這段時間內,股票是否很大程度的重叠。為了令數字可以作有意義的比較,故需要normalization處理,方法是將5天CD總和,除以同期True Range總和。為方便稱呼,現將此比率定名為Consolidation Index(CI)。
終於來到最重要的一步,便是結合使用「5天/60天MTR比率」和CI。
從對象股票中,找出符合下列條件的日子:
今日的「5天/60天MTR比率」較昨日低
今日的CI較昨日低(或至少相等)
今日的CI不大於0.35
今日高位低過(或相等)過去五日的最高價
今日低位高過(或相等)過去五日的最低價
換言之,第一、二個條件是需要兩個指標均較昨日低;第三個條件純綷是用來肯定CI不致太高,而第四、五個條件是找出股價未有向上/向下突破,即較為理想的整固形態。
究竟這個訊號是否可靠?稍後再續。
找不到Congestion Difference(CD)公式,請告知,另外想請問CD公式需如何修正?
ReplyDelete